首页 > 历史文化 正文

历史文化

“牛”诗人李成山的致富路

稿件来源: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: 2025-09-15 10:49:28
分享至:

  烈日烤得牛棚发烫时,李成山已踩着蹦蹦车(方言,农用三轮车),把三车牛粪送到河岸的承包地。吸溜一盅滚烫浓酽的罐罐茶后,他给16头牛、8只羊添足草料,再把房前屋后彻底打扫一遍,领着孙女在杏树下摘杏子吃。如今的他,不单是村里的致富能手,还是经常去参加读书会的“牛”诗人——这在当年,是连梦都不敢做的光景。

  苦水里泡大的诗

  李成山总说,他的诗是从苦水里泡出来的。

  那年中考,他以4分之差与中专失之交臂。50元补课费像座跨不过的山,他攥着皱巴巴的成绩单,把碎牙咽进肚里,跟着同乡钻进了工地。从高架上摔下来的那个深夜,月光惨白如纸,他躺在工棚的角落里,第一次把眼泪揉碎写成分行的字,寄给了《宁夏日报》。文章发表了,那天,这个硬汉子抱着报纸哭了半宿,眼角的皱纹里,全是没说出口的委屈。

  年纪大了,腿上的旧伤总在阴雨天作痛,他回到了高同村。可荒坡上的薄地长不出多少指望,作为家里的老大,他得扛着一家老小往前走:年幼的弟妹要吃饭,卧床的父亲要抓药,4个孩子的书包一个比一个沉。学费、药费、生活费像三块巨石,压得他的腰早早驼成了弓。最难时,家里连电费都交不起,灯泡暗下去的瞬间,他觉得日子也跟着黑了。

  站在风沙漫天的梁头,迎着呼呼的寒风,望着冬日残阳,李成山忍不住又拿起笔来。一首《守望冬天》发表在《宁夏日报》上。

  他要像诗里写的那样“咬住冬阳”“刨几粒美味”,便又出去打工。十多年里,砖瓦浆糊糊不住饥肠,装卸的重活压得他直不起腰,那支写过诗的笔,被他忍痛压在了箱底最深处。那一段日子,他经常在借钱还钱的煎熬中度日,而右眼发炎的小病,最终造成“视障”的终身遗憾。

  政策吹来翻身风

  2016年的春风,吹进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。李成山家被列为贫困户,精准扶贫的贷款和补贴像场及时雨,让他敢想“养牛养羊”的事了。

  他把牛圈扩了又扩,羊栏加了又加,最多时圈里拴着30多头牛、50多只羊,还有20只鸡、10多只鹅和鸭。天不亮就起来铡草,半夜还要去看待产的母羊,腿不好就拄着拐杖挪,腰累垮了就贴块膏药硬扛。养牛补贴、青贮补贴、盖房补贴,就连下一只牛犊、羊羔都有补贴……随着乡村振兴各项补贴“一卡通”的到位,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,一年一个样。水泥路修到门前,自来水拉到灶后,青砖蓝瓦的房子盖起来那天,他站在院子里,看着满圈膘肥体壮的牲口,突然想写点什么——不是苦,是甜。春风翻过豁口的土墙,将牛铃串成晃荡的晨光。“一卡通”滴落青贮仓,数字在新瓷砖上流淌。

  钢笔尖芬芳着牛粪的香,秸秆在指缝间甜得发亮。水泥路卷着瓦蓝的房,手机里,春天叮咚作响。

  搁置30年的笔重新握起时,他手上还沾着牛粪。他坐在牛圈旁的蹦蹦车上写,在羊栏边的草垛上写,田间地头、村前屋后,手机屏幕成了随身的稿纸。《宁夏日报》《中国诗人》等——那些印着他名字的报刊,和圈里不断添丁的牛羊一起,让日子像芝麻开花般往上蹿。

  诗与日子一起拔节向上

  如今的李成山,儿女相继走出大山,考上大学、找到理想的工作;他自己也从当年经常借钱过日子的人,成了村里有声望的人——不但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、宁夏作协会员,更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“文化带头人”。更让他骄傲的是,弟弟李成东、儿子李剑冰、侄儿李建华,都跟着他拿起了笔,家里的书桌和牛圈一样热闹,纸媒和自媒体上,常能看到李家人的名字。

  6月20日那天,“西海固农民作家李成山文学工作室”的牌子在高同村竖了起来,村民们挤着和他合影,说:“成山,你可给咱村长脸了!”他憨厚地笑着,眼角的皱纹里荡漾着七彩霞光。

  在儿女的劝说下,花甲之年的李成山更懂得享受生活。今年,他计划把牛的数量保持在5头上下,羊在三四只左右,鸡鸭则专门用来改善生活。闲暇时,他领领孙子、写写诗,过起了诗意“牛”生。“牛圈里出来的诗歌,骨子里就透着股牛劲!”李成山说着,敞亮的笑声飘荡在燕麦沟的山湾里。

  夕阳把牛圈的影子拉得很长,李成山给牛添完料,瞅见羊圈里那只大肚母羊。他掏出手机,指尖在屏幕上跳跃——明天太阳升起时,说不定就多只羊羔了。

  “羊圈添新丁的声响,比任何歌声都动听……”一行诗刚敲完,远处传来牛铃叮当声,混着玉米拔节的脆响,在西海固的暮色里,酿成动人篇章。(陈国顺)

>>><<<